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随笔说说随笔说说
王兴兴:只要足够专注,我不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编辑 2025-02-20 11:06:10 随笔说说
晚点对话王兴兴:只要足够专注,我不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2025年2月,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一句发言——“只要足够专注,我不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再次引发外界对这位90后创业者的关注。从一名因英语偏科被迫调剂到普通院校的“草根极客”,到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领跑者,王兴兴用“专注”二字诠释了技术创业的另一种可能。他的故事不仅关乎个人逆袭,更折射出中国硬科技创业者的独特路径。
从“偏科生”到技术极客:专注是唯一的答案
王兴兴的起点并不耀眼。1990年出生的他,高中英语考试“三年仅及格三次”,考研时因英语成绩未达标与浙江大学失之交臂,最终被调剂至上海大学。然而,这种“偏科”并未阻碍他对技术的痴迷。从小动手制作电动玩具,到研究生时期仅凭个人之力设计出机器狗XDog(比MIT开源四足机器人算法早三年),他展现了惊人的自学能力和工程直觉。
“很多人觉得教育资源决定一切,但我的经验是,专注可以弥补差距。”王兴兴回忆,2013年研发XDog时,他既无团队也无资金,却通过拆解工业电机、自研控制算法,最终以极低成本完成原型,并在上海机器人设计大赛中获奖。这种“孤军奋战”的经历,为他日后坚持技术自研、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埋下伏笔。

从机器狗到人形机器人:复用与极简主义的胜利
宇树科技的崛起,几乎是对传统技术路径的颠覆。2016年成立之初,公司专注四足机器人领域,但真正让其站上行业顶峰的,却是2023年以“极简团队”快速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王兴兴坦言,开发首款人形机器人H1时,全职投入的员工仅3人,其他成员均从机器狗团队“蹭”来。这种高效源于多年积累的硬件复用能力:电机、3D激光雷达、控制算法等核心模块均从四足机器人移植而来,甚至被外界调侃为“狗站起来变成人”。
对此,王兴兴的回应颇具哲学意味:“人不也是从四足进化而来的吗?”他认为,技术迭代的本质是底层逻辑的延续,而非形态的颠覆。这种务实态度让宇树在成本控制上占据优势——首款人形机器人H1售价9万美元,而2024年发布的G1高性能版本价格已降至9.9万元人民币,降幅超90%。
成本杀手:设计优先,量产次之
在机器人行业普遍追求规模效应时,王兴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单独靠大规模量产降成本是幻觉。”他直言,宇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设计优化,而非单纯依赖供应链整合。例如,H1机器人放弃传统塑料外壳,改用低成本防摔海绵内衬包裹,既降低制造成本,又提升耐用性;自研的3指灵巧手(对标波士顿动力)简化结构,却能完成90%的日常操作。
这种极简主义源于王兴兴的早期经历:2010年他用200元成本造出双足机器人原型,证明“降本的关键在于对生产工艺的深度理解”。如今,宇树通过自研电机、电池包、视觉模组等核心部件,构建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链条控制能力,甚至拥有自有工厂。
AI与硬件的十年鸿沟:临界点尚未到来
尽管宇树已站上人形机器人的风口,王兴兴对行业现状保持清醒认知。他认为,当前AI与机器人结合的技术临界点尚未到来:“AI研究领先硬件至少十年,因为硬件门槛高、人才基数少。”这种割裂导致多数公司仅将AI技术简单移植到机器人,而非真正解决运动控制、环境交互等底层问题。
但他对未来的判断充满乐观:“AI的进步速度远超预期,ChatGPT之前已有机器人控制尝试,只是未被广泛关注。”他预测,随着多模态大模型与物理仿真技术的突破,通用机器人的智能化将迎来爆发,而形态未必局限于人形——“智能本身才是核心,人形只是社会共识的临时载体”。
创业哲学:偏科不可怕,极致即壁垒
王兴兴的成长轨迹,打破了“全能型人才”的刻板印象。他坦言,创业初期曾因学历背景遭受质疑,但最终用技术实力证明:“如果你在某件事上做到全中国第一,不愁没有价值。”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也体现在宇树的产品逻辑中:从机器狗耐摔测试到人形机器人后空翻,每一次迭代都试图将单一性能推向极限。
对于青年创业者,他的建议同样直击本质:“多思考自己的优势,而非盲目追逐热点。创造力往往诞生于深度专注的领域。”这种理念或许解释了为何宇树能在巨头林立的赛道中突围——当多数人沉迷于概念炒作时,他们选择在电机扭矩、结构设计等“枯燥”细节中构筑护城河。
结语
王兴兴的故事,是中国硬科技创业浪潮的缩影。在一个崇尚“快速迭代”的时代,他证明了慢即是快:通过二十年机械设计经验的积累、对成本控制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宇树科技正重新定义机器人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如他所言:“你24小时思考一个问题,我不信解决不了。”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或许正是突破技术临界点的最终答案。
本文标签: 王兴兴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