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

军政训政宪政(中华三年是哪一年)

编辑 2024-06-04 12:50:40 科技资讯

1. 军政训政宪政,中华三年是哪一年?

是1914年。

中华民国(1912-1949),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民国坚持共和制政体,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初期颁布临时约法,后以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背景,国民政府实施军政期,训政期,宪政期,抗战后召开国民大会,确定了总统制。

民国时期外交呈现了一个国际化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遵循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利益、法理上的独立与事实上的自主等。

军政训政宪政(中华三年是哪一年)

2.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多长时间?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多长时间?这个问题还真不太好统计。自“祺祥政变”到清穆宗同治帝亲政是一段,自清德宗光绪帝即位到亲政是一段。“戊戌政变”之后清德宗被幽禁,实际上清王朝做主的还是慈禧太后,但帘子已经没有了,这段时间到底算不算“垂帘听政”,有待商榷。

说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负面的评价铺天盖地,似乎这个女人就是清王朝灭亡的元凶、罪魁祸首!难道慈禧太后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恐怕也不见得。将清王朝的灭亡归结于慈禧太后一人身上,显然有些言过其实了……说白了,清王朝灭亡是大势所趋、是世界大潮流,即便是康雍乾再生,恐怕也是徒然、依旧回天乏术!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提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如吕后、武则天等,与之相伴的外戚弄权之事不绝于耳,什么诸吕、武氏子弟……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慈禧太后虽然前后两次垂帘听政、甚至幽禁了清德宗,但是终慈禧太后一生,叶赫那拉氏子弟一直都被限制得死死的、根本无权染指政务。以隆裕太后的父亲桂祥为例,他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可除了早年担任过侍郎等职务之外,桂祥一生就靠着一个三等承恩公的招牌混吃等死……

据说,因为不善理财,桂祥经常是寅吃卯粮、入不敷出。慈禧太后为了接济这个弟弟,时不时派人给桂祥送点儿赏赐。但清朝有潜规则,负责送赏赐的太监是要打赏的。于是,奇特的一幕出现了,桂祥前脚收了赏赐,后脚便命人变卖一部分回来打赏太监。最后竟然变成了人尽皆知的“秘密”,太监们也都是聪明人,到桂公爷府中送赏赐之物往往会刻意多等一段时间,为的就是给桂祥“换钱”的时间。虽然这件事未必就是真的,但至少说明了一点,桂祥的“外水”并不多。试想,如果桂祥权倾朝野,还会缺钱吗?由此也可见,慈禧太后对娘家人约束得还是相当严格的。

不重用外戚的当权皇太后,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慈禧太后算一个。外戚弄权是历朝历代内乱的根源之一,诸如王莽之类的外戚,甚至干起了篡位的勾当!慈禧太后此举,从传统意义上讲,还是相当值得赞誉的,这或许也是爱新觉罗宗室对慈禧太后弄权一直保持高度隐忍的原因之一吧。虽然弄权,但慈禧太后终究还认自己是爱新觉罗家的媳妇!没有把自家娘家人推出来跟爱新觉罗家争权夺利,皇帝虽然没权,但江山还是爱新觉罗家的,那些个宗室王公的切身利益并没有受到损害。

顺潮流而动

说起慈禧太后,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保守”二字,似乎慈禧太后就是一个抵制一切先进事物的“老顽固”!其实不然,从慈禧太后留下的那么多照片也能看得出,这个人还是比较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据说,清宫安装电灯就是出自慈禧太后的主意。

生活上的“新潮”也使得慈禧太后在政治上比一些守旧的“老顽固”相对开明得多。提起“洋务运动”,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恭忠亲王奕訢和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可不要忘了,无论奕訢还是李鸿章、张之洞,说白了都是给人家“打工”的,慈禧太后才是“老板”。没有慈禧太后的首肯,“洋务运动”无从谈起……

再如建立北洋水师、向西方国家派出留学生等等,虽然章程是所谓“洋务派”提出的,但最终拍板的却是慈禧太后。换言之,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顺潮流而动,就没有“洋务运动”的兴起、更加没有所谓“同治中兴”!除此之外,还有“戊戌维新”,提起这件事,人们往往都把目光聚集在了“戊戌政变”之上,但众人却忘了,最初支持清德宗光绪帝搞“戊戌维新”的正是慈禧太后。如果慈禧太后打一开始就反对,“戊戌维新”恐怕连“百日维新”都做不到、早已流产胎死腹中了。即便是在“戊戌政变”之后,许多“戊戌维新”时期推出的“新政”依然被慈禧太后保留了,如著名的京师大学堂等。

慈禧太后的私心

慈禧太后是一个传统的政客,在她的心目中,权力才是第一位的,一切都必须为权力让路。她可以容忍新事物、甚至推广新事物,但是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不损害她既得权力的基础之上。“洋务运动”为何可以顺利推行?原因很简单,虽然它的始作俑者是恭忠亲王奕訢,但中流砥柱却不完全是所谓“恭党”,这些人不仅不会损害慈禧太后的既得利益,反而可以成为慈禧太后制衡奕訢的利器!

“戊戌维新”就不同了。平心而论,慈禧太后最初对清德宗搞维新变法还是支持的。可搞着搞着,慈禧太后发现不太对劲了,清德宗在不断向各大实权部门“掺沙子”、安插自己的人。虽然彼时这些人职位并不算高,可时间一长、万一“戊戌维新”搞出了名堂呢?只有这些人“懂业务”,要提拔也只能提拔他们。一旦这些人成为了军机大臣、尚书、侍郎,清德宗便可以依靠他们向慈禧太后夺权!很显然,这是慈禧太后不愿意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清德宗那帮“猪一样的队友”在自己根基还没有稳固之时便迫不及待想要夺权了,什么“杀几个重臣这法就变了”……此举无异于将所有旧官僚和既得利益者全部逼向了对立面!最后,康有为等人居然生出了扣押甚至杀掉慈禧太后的想法。此举一出,慈禧太后忍无可忍,这已经不是表达、而是你死我活的政治内斗了……不久之后,慈禧太后果断发动了“戊戌政变”,幽禁了清德宗,持续白日的“戊戌维新”正式宣告破产。试想,如果清德宗和维新派们能够循序渐进、兼顾到各方利益,逐步将既得利益者拉到自己一边、慢慢孤立慈禧太后,“戊戌维新”恐怕又将是另外一番局面了……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保守派”,她是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也愿意改革的。但是,这一切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保障她的既得利益。一旦损害到她的切身利益,那一切都只能免谈!后来慈禧太后同时向西方十一国宣战,实际上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为了阻止“大阿哥”溥儁即位、避免载漪父子做大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庆密亲王奕劻和军机大臣荣禄等人炮制出了所谓列强各国的外交照会,要求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很显然,这已经突破慈禧太后的底线了!于是,老太太不淡定了、昏头了……一场世界外交史、军事史上的奇景也随之出现了——一个弱国同时向十一个强国宣战!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政客,慈禧太后虽然谈不上多么英明睿智,但起码还是合格的。如果是在道光之前,慈禧太后虽然不见得会把清王朝带回所谓“康雍乾盛世”,但也不至于将清王朝的家底败光。只可惜,她没有赶上好时候,遇上了列强入侵。从内心而言,慈禧太后是想要改革的,而且她也的确如此做了。支持“洋务运动”、支持“戊戌维新”……但是,这一切是有大前提的,那就是不能损害到慈禧太后的地位、权势。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失去了地位、权势,慈禧太后又算什么?而清德宗在“戊戌维新”期间的所作所为恰恰是在为了将来夺权做准备,甚至已经开始着手夺权了!结局毫无疑问,“戊戌政变”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的。

至于“庚子国变”那档子事,说白了也是慈禧太后的切身利益受损了,她出离愤怒了、不顾一切了!最终只能落得个仓惶西逃……辛丑赔款几乎掏空了清王朝的家底,彼时的清王朝想要“东山再起”已然没有可能性了,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虽然晚清摄政王载沣作出了最后的挣扎,企图靠推行“宪政”聚拢人心,但清王朝既得利益集团过于强大、积重难返,载沣也无力回天。

3. 1945年8月双十协定基本方针?

1、 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以对话方式解决一切争端。

2、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3、 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4、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问题进行商讨后再作决定,制定新宪法。

5、中国共产党承认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合法领导地位。

《双十协定》即《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举行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该会谈纪要列入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人民自由、党派合法化、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地方自治、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奸伪、受降等12个问题。这12个问题中仅少数几条达成协议,在军队、解放区政权两个根本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

《双十协定》公布不久,即被蒋介石公开撕毁。尽管如此,但《双十协定》的签订是有其意义的,教育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间势力,使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使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

4. 民国23年冬月15是公元那一年?

民国二十三年为公元1934年。

中华民国

(1912-1949),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1911年辛亥革命

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

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民国二十三年即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二十三年,所以民国二十三年为公元1934年。

民国坚持共和制政体,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初期颁布临时约法,后以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

为背景,国民政府实施军政期,训政期,宪政期,抗战后召开国民大会,确定了总统制。

5. 如何评价胡适这个人?

蒋介石说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胡适读九年《四书五经》及其它古文,打下了坚实的文史功底,后又出国留学,获几十个博士学位。其人品君子矣!涵养极深。别人骂他从不还口,说他说别人有表达言论的自由。胡说过,同乎我者,未必即是。而异乎我者,未必即非。他也写文章批评过蒋介石,蒋介石说国民革命需经过三个节段:军政、训政、宪政。说中国人文化低,不能马上实行民主宪政,必须经教育即训政后可以。胡适说,实行民主宪政不须多高水平,民主宪政是幼稚园的政治。只要老百姓三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胡适主张西方宪政民主制度,对蒋的独裁也是反对的。

6. 国民党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

中国国民党的最高领导称总理、总裁,现在是主席,没有总统称呼。题主应该是问中华民国时期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即蒋介石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选总统,之前蒋介石的头衔一直是委员长。

其实,自辛亥革命起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虽然我们习惯上称之为“中华民国”,实际上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

第一阶段,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这一阶段的政治中心(首都)是北京,自推翻封建王朝起(即1912年)至1928年止,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 ,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国歌为取自《尚书.虞舜篇》的《卿云歌》。以袁世凯为首任总统,先后经历了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几位总统。自1924年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曹锟被冯玉祥推翻后,开始了无政府混战时期,至抗战胜利,群龙无首。这也给了小日本入侵华夏的可乘之机。

第二阶段,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

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抗战时期,由于废除了军阀时期的宪法,但新宪法还没有出台,只是施行了临时约法,因此这一时期也叫“训政时期”。

1927年,蒋介石抛弃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对革命人士大肆捕杀,单方面破坏国共第一次合作。与此同时,汪精卫在武汉也成立了一个国民政府,与蒋和共决裂,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此时的国旗为青天白日旗。

宁汉合流后,谭延闿被推举为国民政府主席(国家元首),蒋介石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与第二年取得了北伐胜利,基本上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后来,日本侵华,汪伪、伪满、伪蒙等汉奸政权在小日本扶持下成立,首都迁往重庆。历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为谭延闿、蒋介石、林森、蒋介石。

第三阶段,蒋介石独裁统治(蒋家王朝)时期。

即抗战胜利至国民党败退台湾省止。

这期间,国民政府的首都迁回南京,蒋介石撕毁国共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并重新制定宪法,施行独裁统治。1948年3月,蒋介石当选国民政府总统,次年,蒋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

1949年9月,蒋介石等国民党反动派败退台湾省,“总统”也成为了历史。

因此,以前是有总统的,后来改称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是在取消训政,定制新宪法后,国体重新改为总统制后第一任总统。

7. 民国时期是资本主义国家吗?

不是,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首先自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以后,只是象征意义的推翻了封建主义王朝,但当时的中国依旧还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阶层矛盾依旧存在,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就存在的阶级软弱性以及妥协性,导致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窃取,加上辛亥革命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所以这场不彻底的革命,最终导致掌权的革命党人脱变为新军阀,新官僚,所以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的实施,国家前途迷茫,加上袁世凯一直梦想着复辟帝制,破坏三民主义制度,所以北洋政府统治期间的民国时期,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继续走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子。

其次,第二个阶段,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政权几经易手,虽然孙先生发动几次护国护法战争,但都没有推翻北洋政府,直到后面的黄埔军校建立,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顺利展开,才使得局面有了新的变动,最后宁汉合流,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政府政权的湮灭,中国大体实现一统,但可惜,这一次的革命果实又一次被汪蒋二人所篡夺,刚脱下封建主义外套的民国,转身又是披上了一层畸形的资本主义皮囊——封建买办资本主义(即官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命脉全部都被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掌控在手里,中国依旧无法真正的实现富强民主。

总结就是,民国分为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两个阶段,前者是披着民主主义皮囊的封建独裁制度的社会,而后者呢,虽然走得是四不像的资本主义道路,但中国的社会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总体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本文标签:

很赞哦! ()

横幅广告